2010年11月16日上午,著名学者、西北师范大学博导赵逵夫教授应学校邀请在我校第二届大学生学术科技节开幕式上作题为《牛郎织女传说与秦文化》的首场学术报告,报告会由科研外事处处长、中文系教授蒲向明主持。赵文博、张建辉等校领导和有关部门的负责人、中文系师生、陇南万名教师培训项目学员共计300多人出席了报告会。
赵逵夫教授的报告从中国四大传说入题,对长期以来牛女传说形成晚于唐代的定论给予质疑,在引用大量资料的基础上,他提出牛女传说的孕育从史前时期就已经开始,形成在战国时期,在汉武帝时代就已经成熟了。依据资料考察,织女的原型应是秦人的始祖女修,织女的传说同陇南、天水有很大关系。他引用了《史记·秦本纪》、睡虎地11号战国秦墓出土《日书》甲种、《三辅黄图》、上世纪80年代礼县大堡子山考古出土实物、西和礼县与天水地区流传的乞巧歌等材料加以论证说明。他指出牵牛的原型来自周先民中发明了牛耕的杰出人物叔均,并引用《山海经·大荒西经》、《大荒北经》、《海内经》、陇东地区反映农耕文化、牛文化的风俗、节庆等资料分析说明。报告说,周秦文化的交融造就了牛女传说。陇南是一个宽泛的统称,在武都地区改为陇南地区之前,包括武都地区和天水地区,故清代天水有书院名陇南书院。“天水”之名非始于西汉,而始于先秦时。上世纪礼县永兴乡蒙张村秦墓中出土的天水家马鼎就是实证。秦汉时所谓“天水”,是指今天秦州区西南七十里的小天水(天水镇)及其以西至礼县冒水河一带之地。汉元鼎三年置天水郡,当在今礼县东部。
经过翔实的资料论证,报告最后得出结论。秦先民最早居于汉水上游,因而将晴天夜空呈现的银白色光带也称作“汉”。周秦文化融合后,“汉”或“云汉”、“天汉”成了银河的通用名称。秦人将位于银汉北侧呈三角状排列的一大星两小星称作“织女”,以纪念自己的始祖,保留了他们最古老的记忆。这个星名后来也成了织女星座的通用名称。天水的命名要迟得多,但也在先秦之时,那时“汉”既指天上的云汉、天汉,也指发源于嶓冢山(日落之山),哺育了秦人、秦文化的那条大水,人们又因为“汉”也是天汉的简称,而将其发源地名为“天水”。 结合这些情况来看,牛郎织女的传说实际上就是在甘肃东南部诞生的,讲述的是周秦先民之间的交流。
赵逵夫先生深刻而独特的见解、幽默的谈吐,既引人入胜又发人深思,不时引起听众会心的笑声和热烈的掌声。在互动阶段,师生踊跃提问,双方就陇南秦人先祖活动、陇南白马人民俗文化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和交流。